美国如果真把“战斧”巡航导弹交给乌克兰,那戏就真的大了。俄罗斯退役的总参谋部上校米哈伊尔·霍达列诺克已经说得很死,这种事早晚会发生,连犹豫的空间都没有。
特朗普最近还放了个风,说自己基本决定援乌,并且对“战斧”的玩法很感兴趣。这话一出口,基本就是在给克里姆林宫递刀子。别忘了,那可是射程远、精度高、能带450公斤炸药的家伙,乌克兰手里有了,肯定直奔俄罗斯的战略目标去打。
霍达列诺克的判断很直接:不管美方怎么包装,这一步就是对抗的重大升级。虽然他认可“战斧”并不能彻底逆转俄乌的力量对比,但造成的破坏,足够让局势从原本的消耗战,变成带威慑意味的硬碰硬。
他给俄罗斯的建议可分两步走。第一步,把基辅的高层领导中心彻底打瘫。他的逻辑是,既然乌克兰高层曾经抬头冲克里姆林宫放狠话,那就该付出代价。这是给精英们上的第一课:如果真敢用这种武器打俄罗斯,那必然会招来硬核回击。
如果第一步没让事情收场,那就进入第二步,搞“示范性发射”。在俄罗斯军方的理论里,一旦国家生存受威胁,可以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者常规武器进行核报复。美国要是把“战斧”交过去,就很可能逼到这个红线。
示范性发射的意思是,不跟你玩虚的,直接发一枚导弹,可能是常规弹,也可以是低当量核弹,精确打到指定目标。不是为了毁灭,而是为了让外界看清楚俄罗斯的核力量既够精度也够能力。霍达列诺克甚至提议,这枚可以打在无人区,比如黑海。这样敖德萨、尼古拉耶夫,乃至欧洲沿岸的人都能直观感受到俄罗斯的决心。
这话的背后,其实是赤裸裸的警告。要是俄罗斯不立刻出手,乌克兰不仅会拿到“战斧”,还会拿到专用弹头。那时局面只会更紧张,连现在的边缘态势都算温和了。
霍达列诺克断言,华盛顿这一动作,有意无意间都逼着俄罗斯进入反制状态。他的意思很清楚,这是迟早的事,不会拖太久。美国要是执意把导弹给乌克兰,就等于告诉莫斯科,你必须用行动来回应。
特朗普对这事的兴趣就很耐人寻味。按他一贯的风格,任何能显示对手有多被动的手段,他都愿意试一试。“战斧”正好符合这种心理,既能让乌克兰长远对俄施压,又能在外交话语里显得美国很“慷慨”。可是从俄罗斯角度看,这根本就是在往火里倒油。
问题是,俄罗斯如果真按霍达列诺克说的去做,第一步目标锁在基辅高层,这就是实打实的斩首威胁。即便是示范性发射,即便导弹打在无人区,心理冲击也会蔓延到整个欧洲。欧洲任何一个对俄态度模糊的国家,都会在这一刻选择立场。
所谓无人区发射,更像是一种带着冷笑的提醒:这次只是个演习,下一次可能就是真的对准某个坐标了。这种战略语言的杀伤力,远超过战场摧毁的物理效果。
乌克兰方面,如果真的如霍达列诺克所预测,拿到了“战斧”,他们必然会从对俄的战略地图上重新规划目标。这已经不是单纯争夺前线几公里土地的问题,而是直接把战火投射到俄罗斯的重要节点。而这种行动一旦开火,俄罗斯就会进入霍达列诺克描述的“反制模式”。
俄罗斯官方军事理论明确:如果国家生存受威胁,可以动用核力量报复。美方的导弹移交,不管他们在文件上怎么写限定用途,都很容易触发这种评估逻辑。
站在俄罗斯的角度,他们不会等到导弹落到本土才行动。按照霍达列诺克的思路,反制是分阶段的,第一阶段是针对敌方领导核心,第二阶段展示核打击能力。这是一个逐级加压的过程,既有心理战,也有现实威慑。
这种分阶段策略有意思的地方在于,它并不依赖一次性的“大决战”。而是在不断的展示中,让对手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,让其他旁观者看看俄罗斯愿意走到多远。信息传递比物理打击同样重要,这种布局会把未来的冲突空间压缩到越来越小。
霍达列诺克提出的示范性发射地点,黑海,不仅是地理选择,也是舆论选择。在那片海域发射,敖德萨、尼古拉耶夫的居民一定会看到,也会传到欧洲沿岸。既是军事信号,也是政治警告。
如果美国真的执意将“战斧”交付乌克兰,那么俄罗斯的回应将不仅是军事上的,更是战略和舆论上的全方位对抗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霍达列诺克一直强调,这是一个必然,而不是可能。
乌克兰拿到这种导弹,等于在棋局上直接跳跃几步,让俄罗斯不得不考虑防线之外的反应。而美国在这一步上,不仅仅是要支持乌克兰,更是在试探俄罗斯的底线。这种试探如果持续,离霍达列诺克所说的第二阶段,就不会太远。
我看,这事先不说结局会怎么收场,光是美国的动作和俄罗斯的应对策略,就足够让欧洲喘不过气来。尤其是那些还想在俄美之间保持平衡的国家,面对黑海的导弹景象,他们的选择会越来越困难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新宝策略-配资炒股公司-期货配资门户-配资指数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